【水泥人網】50歲的農民吳小娟(化名)每天活在水泥灰之中,她感覺日子有些絕望。
周城漢生特種水泥有限公司遠景
她的家鄉(xiāng)是江蘇省溧陽市周城社區(qū),原來是“有山有水有風景”的村莊,而現(xiàn)在,正在變成一個大大的水泥城。
“青菜水泥湯”的日子
新的一天,運石頭的大車厚厚的輪胎一碾過,窗臺上的新灰就被震得飛了起來。吳小娟就在大車的隆隆聲中醒來。她睜開眼,看到陽光中浮動的水泥灰,深吸了一口這樣的空氣。
“水泥村莊”村民的一天,是從掃地開始的。
吳小娟每天早上都是先抓起掃帚簸箕,再打開家門。鎖舌一彈,門上騰起一陣灰。
她的家是挨水泥廠最近的民房之一,鄰居的白墻上都布滿了一抹抹灰黃的痕跡,仿佛一場沙塵暴剛剛過去。晨光中,家家男人女人都在掃自己的院子。
10多平方米的院子,吳小娟每天從地上掃起的水泥灰就能裝滿一整個塑料袋,足有兩三斤重。
剛掃完的地上,用腳尖輕輕一刮,還是能刮起一道灰痕,但掃帚都掃不動。吳小娟也不再管:“掃不干凈的。早上爬起來實在沒辦法,天天這樣,灰已經都吃到地下了。”
在她屋后約40米開外,趴著一個巨大的“鍋蓋”,旁邊水泥廠灰黃的石頭堆仿佛一座山嶺,和農家平行延伸超過100米,有廠家院墻的3倍高。裝滿石頭的大卡車爬坡,哼哼地爬到從她家后窗望得見的位置,成噸的石頭“嘩啦”一聲傾瀉而下。石山后矗立著水泥廠的大煙囪,冒著煙,俯視著周圍一排排灰頭土臉的農家院。
水泥廠的圍墻和農家院之間,是各家的菜地,菜地里的菜葉永遠都是灰綠色。
吳小娟要做飯了,一般的菜洗兩道就夠了,她家的菜要洗四道。洗完蔬菜的水里,有厚厚的一層灰。饒是如此,洗完后水一干,鮮綠的菜葉又變回了灰綠色。“水泥灰吃在菜葉里面了,但我們沒辦法,菜哪能不擱在外頭長?”
她拿出上午剩下的青菜湯,把菜葉一片片夾出去,碗底剩下的湯里沉淀著黑色的水泥灰,清晰可見。
“我們天天吃的就是這樣的菜。前兩天剛下過雨,灰還算少的?!?/P>
“養(yǎng)兔子的,周圍已經找不到能給兔子吃的草了。兔子吃了這兒的草,已經死了一些,只能到很遠的地方找草。”吳小娟說。
周城的夜晚也不寧靜。幾十輛運石頭的大車在路上來來往往直到凌晨3點多。吳小娟說,本地人已經習慣了,不過外來的人第一個晚上往往都睡不著覺,要被卡車開過的隆隆聲驚醒三五次。
“水泥廠24小時生產不停,噪音從來不停。晚上門外車子響得不得了,爬坡時更不用說了?!Z!’一聲倒完石頭,開下去時車斗門就一路哐當哐當!”吳小娟舉起雙手,激動地學這些聲音。